隋末昏君当道,天下群雄并起,华夏大地再次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乱世之局。公元617年,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,次年称帝建立唐朝,定都长安。
李渊称帝之后,在军政方面继续沿用隋朝一整套制度,即所谓的“唐承隋制”。他在关中地区十二道设置军府,并且让三个儿子:李建成、李世民和李元吉也各自开府领兵。
中央朝廷以尚书省的兵部负责处理军务,而军队的领导权则由李渊亲掌,所有征战事宜多交给三个儿子处理。其中特别是次子秦王李世民,屡担重任,指挥了多场决定性战役,并取得最终的胜利。
同时,地方军政民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,同时沿袭隋朝法度,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,全权统带辖区内的州县府兵,为大唐征战效力。
武德七年,也就是公元624年,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,政局已经趋于稳定,于是在封德彝等大臣的建议下,为结束特殊时期的军事统治,废总管,改称都督,但府兵的体系仍旧予以保留。
凡统十州县以上的地方,设置大都督府,其余地方则分设中都督府、下都督府。当时,全国范围有资格直接设立大都督府的包括洛、荆、并、幽、交共五个大州。都督府中设都督一人,长史一人及录事、参军等员属,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,与骠骑府和车骑府等州县军府协调节制辖区府兵。
后来,骠骑府和车骑府又合并改称为折冲府,作为各地府兵的基层组织,承担征募、训练和作战的任务。各地折冲府以人口规模分上、中、下三等,上府直辖兵员一千二百人至一千五百人,中府直辖一千人,下府直辖八百人,所属的府兵兵士皆通称卫士。每府设折冲都尉一人,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,别将、长史、兵曹、参军各一人,作为府一级的指挥机构。而州府以下的,则以三百人为团,设校尉及旅帅;五十人为队,设队正、副;十人为火,设火长。
举凡百人以上的跨区调动,均须皇帝叱令和兵部勘合,否则以谋逆叛乱论处。
因此,除了遇到大规模的战事之外,像眼下这种专门为练兵而组织的军队集结,对大唐来说也算是比较少见的。
连着两三天的时间里,长安城附近的十几个州县,无论隶属于京畿道的,还是划归在关内道的,全都喧嚣动员起来。各条通往京城的大路上,随处可见顶盔掼甲、手持刀枪的大唐将士,高举着不同番号的旌旗,排着整齐肃杀的队列,朝长安进发。
而临近长安的大河河面上,也比往日多了不少宽头平底、三桅长帆的巨型漕船,拉满从洛阳等地运来的粮食、草料,络绎不绝的驶向帝都。
李世民端坐高头大马,举起鞭子,指了指不远处一队正在进入兵营的军旅,说道:“赵兄,这些是来自渭州的府兵,他们的旗号上绣着金翅云雀,非常好认。”
赵亮听他介绍,连忙用手搭起了眼帘,遥遥观望那支规模在两千上下的队伍,问道:“他们是编列在秦王麾下吗?”
“不,并非由本王指挥,”李世民笑了笑:“按照太子之前公布的计划,渭州兵马应该是划归柴绍那队。”
此时,赵亮和李世民正位于长安延平门外的一处高地上,离他们不远的地方,就是此次新法练兵的临时大营。
赵亮瞧着那边人喊马嘶的热闹景象,轻轻叹了一声,道:“殿下,这回的事情我没能办好,给你找麻烦啦。”
闻听此言,李世民从容道:“哎,赵兄说的是哪里话?本王应该谢你才对。若不是问事郎及时向父皇建言,又怎么会有眼下这三家练兵、校军大试的结果呢?我和柴绍贤弟能介入进来,不管怎么说,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制衡东宫独揽兵权,给长安造成安全上的威胁。”
“可是……你手下的天策将领……”赵亮叹道:“唉,不也被他们给拆散了吗?”
李世民显得颇为自信:“赵兄多虑了。尉迟他们原本就是吃着皇粮的大唐武将,为朝廷效命理所应当,如何不能调动从属?话又说回来,拆散不等于心散,离开也不代表分化。倘若他们对我李世民没有信心,留之也是无用;倘若我对他们没有信心,又怎堪这天策上将军的职分?”
赵亮听得心中佩服:千古明君就是千古明君,胸怀气度远非常人所能及。
不过,想归这么想,他还是忍不住提醒道:“秦王殿下知人善任,小弟我无话可说。但此事毕竟会在一定时期内,动摇削弱你手中的势力,不可不防啊。”